玻璃纤维与光纤通信的联系
利用光来传输信息,历史久远。早在人类学会取火用火的同时,就利用火光作为传输信号的手段。史书记载,我国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就建烽火台作为军事报警设施。现存临潼骊山烽火台遗址,相传就是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地方。航海用的灯塔、军事用的旗语、交通信号灯、聋哑人的手语,也是一些用光传输信号的方法。这些光信号传输方式受到许多现实条件的约束,受气象、地形等因素影响很大,而且传输速度及传输信息的容量都非常有限。
1960年美国的梅曼发明了第一个红宝石激光器,以后又有了氦氖激光器、CO2激光器。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室温下连续振荡的GaAlAs半导体激光器。与气体激光器相比,半导体激光器体积小,耗电少,又能直接用电流调制,使用极为方便,为光纤通信找到了合适的光源。但是,初期的半导体激光器寿命很短,只有几个小时。此后,各国不懈努力,各种实用的激光器相继问世。1976年日本NTT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又研制出InGaAsP长波长激光器。1977年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了室温下寿命为100万小时的GaAlAs激光器,为光纤通信的商用化奠定了基础。
1966年,在英国工作的中国人高锟与英国人霍克曼共同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传输介质,慢慢也有了玻璃纤维棒。他们认为,电可以沿着导电的金属线远距离传输,光也可以沿着导光的玻璃纤维传输,由此产生了低损耗的光导纤维(简称光纤)的概念。当时玻璃纤维的传输损耗为1000dB/km,用于医学技术的短距离直接图像传输。他们认为玻璃纤维的损耗是可以减小的,如果能降到20dB/km以下,就可用于通信。许多国家开始从事这方面研究。
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研制成功了损耗小于20dB/km(633nm)的石英单模光纤。该光纤直径只有人的头发丝那么细,且柔软可挠。1972年康宁又把光纤的损耗降到7dB/km。1973年贝尔实验室发明的MCVD法制造光纤,使光纤的损耗又降到2.5dB/km。
1976年美国首先在亚特兰大成功地进行了44.736Mb/s传输10km的光纤通信系统现场试验,使光纤通信向实用化迈出了第一步。
1977年美国在芝加哥两个电话局之间开通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多模光纤商用光纤通信系统(距离7km,波长850nm,速率44.736Mb/s)。之后日本、德国、英国也先后建起了光缆线路。1979年单模光纤通信系统也进入了现场试验。以后光纤通信在全世界飞速发展起来。
光纤通信是一种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它是以激光为光源,以光纤为传输媒质的通信方式。即把要传输的语言、图像、数据等信号先变成光信号,再由光纤传输,在光纤的另一端进行光电转换。激光是一种谱线很窄,方向性极好,频率和相位都一致的相干光。